媒体报道:宁夏大学牵头承担的多项自治区重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现场验收-亚博vip88

 媒体报道:宁夏大学牵头承担的多项自治区重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现场验收-亚博vip88

媒体报道:宁夏大学牵头承担的多项自治区重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现场验收

发布日期:2020-09-08    浏览次数:

 

2020年7月至8月底,宁夏大学牵头承担的多项自治区重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现场验收,这些项目采用东西部科技合作的方式组建创新团队,吸引和集聚国内知名专家及东部高层次人才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为宁夏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有力地促进了宁夏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学习强国、新华网、科技日报、中国日报、搜狐网、新浪网、宁夏新闻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具体报道如下:

 

一、项目主持人:朱学军(宁夏大学)王儒敬(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宁夏研发枸杞采摘器,效率为人工的3至5倍

经过3年集中攻关,宁夏“十三五”重大科技项目——“枸杞高效低损智能化采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日前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制出3种采收装备、4种新型便携式采收机。在盛果期,试验采收效率是人工采摘的3至5倍。“枸杞属无限花序浆果类果实,在采收成熟果实的过程中,需保护好未成熟的果实、花、叶和枝干,而且不能影响成熟果实的品质,因此采收难度较大,对采收人员专业要求较高。”宁夏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小涛介绍称,采摘已成目前枸杞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其高额成本制约和影响了产品增效及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智能化装备研制重大项目相关人员进行了潜心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宁夏大学联合主持,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农业机械推广总站等单位组成的项目验收专家组,对便携式采摘机、双臂机器人采收装备、气振复合式采收装备和高频振动式采收装备进行了现场观摩和测试,顺利通过验收。

其中,便携式采摘机因轻巧灵活、操作方便,且机头采用新型疏水、疏糖材料,解决了连续作业手臂振动疲劳和采摘头粘糖的问题,经测试小组现场测试,采收效率为每小时28公斤,鲜果采净率达90%,损伤率仅为5%,实现了半机械化枸杞采摘,取得了重要突破,专家组建议对其尽快实现产业化。(来源:学习强国)

原文链接:

新华网原文链接:)

中国日报网原文链接:

中国新闻网原文链接:

宁夏新闻网原文链接:

 

二、项目主持人:王振平(宁夏大学)王世平(上海交通大学)

 

东西部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7月27日,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区内外专家,对宁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实施的东西部科技合作重大项目“基于根域限制的宁夏干旱盐碱地葡萄与枸杞节水节肥省力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进行了现场中期验收。项目在宁夏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科技园、巴浪湖农场、红寺堡区、银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前进农场建立核心示范园共计121亩;展示葡萄新品种4个、枸杞新品系2个;研发了“jdky-1603”型多传感器融合水肥一体化施肥机;在农垦前进农场、巴浪湖农场、贺兰洪广镇、平吉堡农场、玉泉营农场等基地示范推广1261亩。经现场测量,两年生鲜食葡萄根域限制模式亩产685.2 - 969.3公斤;商品果率超过85%,同当地传统栽培相比提高25%以上;根据现有亩新梢数量3200个,预估成龄后亩产可达1500公斤左右;两年生枸杞根域限制模式亩产干果120 - 140公斤,预估成龄后亩产干果可达200公斤以上。

该项目针对我区中部干旱带水源严重不足及土地重度盐碱化等问题,应用根域限制技术,构建了葡萄枸杞规避盐害的新型农艺技术体系和生产全程省力化、机械化的葡萄枸杞树体周年管理技术,对我区枸杞和葡萄两大农业战略产业的空间拓展、干旱区低产农田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意义。项目实施成效受到验收专家组一致肯定,顺利通过现场中期验收。(来源:宁夏科技厅网站 记者:马媛媛)

原文链接:

宁夏经济频道原文链接:https://view.inews.qq.com/a/20200804v0ppq800?tbkt=c1&uid=

银川新闻网原文链接:

 

三、项目主持人:孙权(宁夏大学)方荣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东西部合作为宁夏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8月3日,宁夏科技厅组织区内外专家对东西部科技合作重点项目“纳米肥药研发与宁夏优势特色作物肥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进行现场验收。

8月正值果蔬收获季节,站在绿油油的田地里放眼望去,一派丰收之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宁夏是农业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然而,蔬菜、枸杞、葡萄、玉米等优势特色作物病虫害严重、农药化肥施用量大、肥药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也成为制约宁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在宁夏东西部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支持下,2018年,宁夏大学联合上海东华大学、中科院寒旱所、中科院微生物所、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及宁夏荣和集团、玺赞枸杞等企业共同启动“纳米肥药研发与宁夏优势特色作物肥药减施增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该项目深入研究了宁夏主要作物肥药需求规律与精准施用技术;研发、引进了纳米肥料与农药增效剂、缓/控释肥、微生物菌肥、氨基酸水溶肥、大量元素水溶肥、生物源农药等新型化肥与农药替代品,探索了新型肥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有效应用条件,组合肥药施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进行技术集成和大面积示范。

截至8月1日,项目组已超额完成试验示范任务,研发纳米肥料助剂2种,纳米农药增效剂2种,控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17种,并建立了玉米、蔬菜、枸杞、酿酒葡萄化肥农药减施限量标准8个,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4种,建立核心示范区8个,示范面积20923亩,推广面积达10余万亩。示范区玉米可稳定减少化肥施用量25-33%,增产11-29.4%;稳产条件下,枸杞和蔬菜化肥用量分别减少30%和20%,肥料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支撑建设了有机酿酒葡萄园2653亩;示范区农药减量30%、利用率提高15%。

项目现场验收组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来航线表示,该项目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有机融合,创制出新型纳米肥料、纳米肥料增效剂、纳米农药减施增效助剂等系列产品,创建了宁夏主要作物纳米肥料及农药新工艺、新产品及有效应用途径,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对促进宁夏现代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李佩珊)

原文链接:

新浪网原文链接:

搜狐网原文链接:

 

四、项目主持人:顾欣(宁夏大学)石伟勇(浙江大学)

 

秸秆资源化利用宁夏构建现代循环农业模式

废弃生物质如何资源化和高附加值利用?在宁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宁夏通过中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打破这一关键瓶颈,近日项目通过中期验收。

为提升宁夏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循环农业模式,2018年以来,宁夏大学、浙江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区内外相关企业共同实施了东西部合作重点项目“秸秆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宁夏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周小平介绍,该项目以作物秸杆、瓜菜尾菜、果树枝条等各类农林废弃物为原料,探索秸秆发酵和酶解新技术,创制了秸秆复合快速降解新装备与新工艺,开发了秸秆基系列新产品,构建了以秸秆生物质土壤改良、高效种植、生态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循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截至目前,项目已研发全封闭滚动式智能发酵一体机、秸秆原位收集—粉碎—混菌补氮—还田一体机等秸秆资源化利用装备共7台(套),研制秸秆降解复合酶制剂3种、复合微生物菌剂5种,构建了秸秆酶解技术3套、秸秆肥料化发酵技术4套、秸秆饲料化发酵技术1套;研发秸秆基肥料环保新产品6种、生物饲料4种、秸秆基燃料2种、秸秆基无土栽培基质1种;构建秸秆基质化利用技术1套。

目前,该项目已在银川市和青铜峡市建立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示范中心3个,对项目研发的装备、工艺、产品进行高效集成与示范。核心示范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年处理各类秸秆达18万吨,为宁夏现代循环农业水平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王迎霞 通讯员: 马媛媛)

原文链接:

宁夏新闻网原文链接:

新浪网原文链接:

 

 

五、项目主持人:李建设(宁夏大学)邹志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宁夏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注入科技新动能

8月21日,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资源高效利用型设施蔬菜健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迎来验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领衔,南京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指导部门组成的验收组来到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进行进行现场和结题验收。

在位于银川市贺兰县的园艺产业园内,各色温室大棚掩映在绿树之中,初秋的天气干燥凉爽,但温室内依然温暖湿润,拥有最适宜蔬菜生长的环境。宁夏是西北地区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设施蔬菜产业是其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宁夏的设施蔬菜产业仍存在设施结构落后、病虫害重发频发、数字智能化测报仪器缺乏等短板。针对这些问题,由宁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新起点设施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所承担的“资源高效利用型设施蔬菜健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于2016年启动。该项目通过开展主动蓄热温室与智能化环境调控装备等设施研制、土壤质量健康评价与功能性土壤改良菌剂研发、设施蔬菜主要病虫害多元化监测预警与诊断试剂盒开发等,力图突破宁夏设施园艺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

截至目前,该项目组建成主动蓄热日光温室2个,大跨度无立柱16米大棚2个,研发温室大棚智能化管控平台和作物监控监测设备各1套,实现了设施的信息化和机械化;研发土壤微波消毒设备1套,高品质设施蔬菜有机无机专用肥料2种,研发微生物菌肥和蚯蚓液体肥各1种,提升了土壤的调控保育能力;研发针对番茄病毒病的2种检测诊断试剂盒和q型烟粉虱分子鉴定试剂盒,有助于病虫害的早期防控。

记者当天在种植基地了解到,番茄、黄瓜产量目前已提高35%,商品果率达到85%,效益提高了近一倍。

验收会上,李天来对项目成果给予了肯定。他表示,宁夏的设施蔬菜健康生产项目成果丰富,设施园艺正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建议重点围绕设产业化、现代化、智能化开展研究、探索与示范,最终实现设施蔬菜生产标准化、智能化、轻减化。(来源:中新网宁夏新闻 记者:李佩珊 陈紫璇)

原文链接:

腾讯网原文链接:

搜狐网原文链接:

新浪网原文链接:

宁夏新闻网原文链接:

 

六、项目主持人:何文寿

 

三年磨一剑,破甲终有时

“科技支宁”五大扶贫项目硕果盈枝

五大扶贫项目现场验收全部通过!(宁夏大学牵头承担了“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科技扶贫”项目)

8月25日,宁夏固原市,“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行动项目现场验收汇报会。当专家组宣布这一消息时,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意味着,区内外近百名专家联合产业部门和基层科技人员近3年的心血,终于在初秋时节硕果盈枝。“老百姓实实在在赚钱了”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受制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千百年来,“贫穷”成了撕扯不掉的标签。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与天斗,与地斗,试图缚住这条苍龙。

何以破题?惟有科技。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科技部把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第二年,科技部党组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建立了东西部科技合作机制,并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部区“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行动实施方案。紧接着,双方开始联合调研,聚焦宁夏深度贫困区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凝练设计出草畜、马铃薯、小杂粮、冷凉蔬菜、中药材5个科技扶贫项目。

近1000个日日夜夜,区内外近百名专家与科技人员以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愚公移山的毅力,引进、集成、创新、转化了一批国内先进适用技术。“老百姓实实在在赚钱了,更有志气闯致富路!”固原市西吉县什子乡乡长赵君郁喜不自胜。此话不是信口开河。肉牛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有两个核心示范村,什子乡马沟村就是其中之一。

西吉是六盘山片区的深度贫困县,也是革命老区和回族聚居区,肉牛养殖是这里的传统产业,现状却不容乐观。老乡养牛,最初把它当作苦力来使,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肉用属性才慢慢凸显。“很多人还是老思想,有啥喂啥,只要活着就行,所以效率非常低。”项目实施团队负责人、宁夏农林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所长梁小军说。科技扶贫项目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由国家肉牛牦牛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岗位专家梁小军和区畜牧工作站吴彦虎研究员团队等组成的项目组,在充分调研深度贫困村肉牛产业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了“引智东部、先进适用、科技引领、政产学研用推协作”模式,从“种、草、养、繁、管”关键环节进行突破。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如今,项目新建青贮池437个,购置铡草机200台,示范种植青贮玉米2.86万亩,全株玉米青贮覆盖率由15%提高到90%以上,构建了以全株玉米青贮为主,农副林副产品为辅的多元化、低成本饲草料供给体系。最令梁小军团队欣慰的是,养殖户由项目实施前的340户发展到478户,肉牛存栏数由2100头增加到5360头,实现了“家家种草、户户养牛”。示范区仅种养结合农业综合效益就提高了25.58%,精准帮扶329户建档立卡户1666人脱贫。

五大项目,并蒂开花。

马铃薯项目,示范转化了优新品种、粉垄种植、控释肥等多项技术,连续两年亩均增产20%以上,2019年,示范基地亩均产量达2700公斤,亩均增收节支1000元以上。

小杂粮项目,引进谷子、糜子新品种23个,形成波浪式精量机穴播等3项新技术。2个核心示范区杂交谷子平均亩产617.08公斤,创下宁夏南部山区谷子高产纪录;6个辐射示范区去年辐射推广10万亩,合计增收1亿元。

冷凉蔬菜项目,筛选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11个,亩均劳动力投入降低61.9%、化肥使用量降低17.9%、节本920元、产量提高13.4%—18.6%、优质品率83.4%。其中西兰花和娃娃菜的4个国产品种,有望代替进口。

中药材项目,黄芩、黄芪“双膜覆盖”种植技术,突破了宁夏旱区中药材生产育苗保苗的技术瓶颈;艾草扦插育苗和覆膜垄沟穴栽技术,解决了艾草移栽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筛选出的“裕民3号”红花新品种,成为宁夏红花主栽品种。

谈及科技扶贫项目的效果,西吉县科技局局长张勇用两个“真正”来总结。“真正是脱贫致富的好项目,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他说,项目通过实践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对于提升全县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科技助推产业扶贫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与地方联手助力脱贫攻坚的样板”

项目引领,科技支撑。宁夏南部山区优化了特色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从此,昔日“一方水土养不住一方人”摇身变为“一方水土养住一方人”,旧时光景一去不返。而之所以成绩斐然,“是因为有一套科学有序的科技管理组织方式,创建了国家与地方联手助力脱贫攻坚的样板”。宁夏科技厅副厅长刘常青一语中的。他指出,“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部协作行动项目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部区市县乡五级科技管理部门的结合、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的结合。更有各项目组专家不拿绩效,忘我奉献,才使这些项目加快了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推广,有力助推农民增收脱贫和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已近收官,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刘常青表示,宁夏科技人将以更大决心和更强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来源:搜狐网)

原文链接:

环球网原文链接:

中国日报中文网原文链接:

中国新闻网:

网站地图